年轻教师在成长中应具备十种意识
全文长 5200 字,阅读大约需要 7分钟年轻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,是学校走向未来的中流砥柱。因此,除了校长要大胆放手,大胆使用,我们自己更要在实践中磨砺心智,促使自己健康成长,成长的方式虽然很多,但笔者以为,我们尤其要具备以下十种意识。一是敬畏意识。教师不只是养家糊口的“饭碗”,也不只是一份职业,而是事业;既然是事业,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干事创业,加之当下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很多危机和挑战,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,这就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,不能一心二用,以“临时工”的心态,“这山望着那山高”,一有机会就逃离本职工作,也不能敷衍塞责,得过且过,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;如果浪费青春年华,既会伤害自己,也会伤害学生,更会伤害教育。为此,我们先要敬畏课堂。因为“课比天大”,因为课堂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,因为课堂仍是当下学生学习的主渠道,因为我们只有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,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,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,才能使他们学有所得,才能保障教育教学高质量。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备课,认真上课,争取使每一节课都上得不一样,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学习。其次,我们要敬畏学生。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,为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,这就需要我们有教无类,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,真正做到“三尺讲台育桃李,一支粉笔写春秋”,促使我们和学生同进步、共发展。二是目标意识。目标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标杆,也是工作的压力和动力。比如,原先一起参加工作的两个教师,几年以后,一个相继评上了教坛新秀、骨干教师,而且发展势头很猛,但另一个却毫无起色,这固然有多种原因,但笔者觉得,毫无起色的那个教师缺乏目标意识,不失为重要原因。正是因为没有目标,导致他(她)失去了方向感和压力,失去了压力就失去了动力,导致他(她)碌碌无为、原地打转。基于此,我们必须制定成长的近期计划和长远目标,比如一年内要站稳讲台,要让学生认可自己、喜欢自己、胜任自己,进而让他们从喜欢自己教的学科走向喜欢所有的学习;比如三年内要争取评为教坛新秀,要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;比如五年内要争取成为骨干教师,要逐步确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;又比如十年内要评上高级教师,并向名师、特级教师乃至正高级教师的方向发展,争取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等,所有这一切,我们必须对标对表既定目标和自己较劲。有些目标虽有一定的功利性,有些可能是梦想,但不管怎样,有功利才有追求,有梦想才会筑梦和圆梦,而这些都是鞭策自己永不懈怠、永不停止进步的内动力;也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“苟日新,又日新,日日新”,才能使自己变得不一样,才能使自己更加优秀,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。三是阅读意识。我们都是读书人,读书是我们的基本功,也是我们的“必修课”;但我们都是在应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教师,也即到小到大,我们最缺的就是读书;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我们之所以成长受阻,就是因为缺少读书之故。作为书生,如果不读书,我们怎么扩大视野,怎么改善知识结构,怎么跟上时代的步伐,怎么应对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,怎么去指导和陪伴学生的读书,又怎么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?为了补好读书短板,为了增强内功,为了尽快改变自己,我们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,制定个性化和系统化的读书计划,比如先补读跟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,接着补读一些经典书籍,还要有选择地“啃读”一些教育教学理论读物,用理论武装头脑,用理论指导实践;此外,我们还要“悦读”一些人文社科哲史等“无用的书”,既变“无用”为“有用”和“大用”,又弥补人文素养之不足。当然,读书毕竟是“慢活”“细活”“长期的活”,也即读书的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,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功利和浮躁之心,耐住寂寞,守任孤独,多一些耐心、韧性和恒心,并坚持纸质阅读和线上阅读“两手抓”,坚持系统阅读和碎片阅读一起上,坚持“有用”阅读和“无用”阅读齐发力,坚持读书和写作相结合,坚持做阅读的长期主义,坚持用阅读的力量推动自己、强大自己、蜕变自己。四是写作意识。除了读书,写作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基本功,而且写作和读书须臾不可离。比如我们每天要上好课,先要备好课,要备好课先要写好教案,写教案就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写作。当然,一个上课好的教师,一定是撰写教案下了功夫的教师,也一定是写作不会差的教师。因为他(她)在撰写教案时不但要读透教材,要广读文本,而且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出来,同时要设计出课堂教学实施方案,包括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都要考虑清楚,都要用文字表达出来;这样,我们既写好了教案,也为其他写作打好了基础。问题在于当下不少年轻教师不是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教案,而只是“搬运工”,要么照搬照抄名师的课堂实录,要么从网上下载;因为上课时思想和灵魂“不在场”,于是上课教师无疑变成了课堂教学的“木偶”,长此以往,撰写教案和课堂教学能力都荒废了。一个连教案都不会写的教师,哪里来的写作能力?实际上,写作是我们形成教育教学思想的“磨刀石”。因为要写,我们必须去想;因为要写,我们才会思考,而且越写思维越深刻,越写冒出来的思想火花就越多,越写思想越丰富,越写实践也越扎实。由此,我们要学会写作,先要用心用情写好教案;在此基础上,我们还要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学习,要养成习惯撰写教育日记,记录那些发生在课堂上以及与学生交往中的乐事趣事烦心事,假以时日,我们在大脑中积累的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就会被唤醒,如果重新组合,就能产生新的语言,就能形成新的思想,我们的目光将变得更加敏锐,我们的课堂将更加精彩,我们给予学生的东西将会更多。关键是我们要不停地写,即使写不出,或只能写出几句话,也不要停下来,不要有侥幸心理,不要等写得好了再去写,如果等则是等不来好的写作结果的,也即我们只有坚持着写,硬着头皮去写,我们才会越写越顺,我们才会越写越好。这是写作的王道。五是问题意识。教育教学本身就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。有问题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有问题。比如,当下的教育越来越充满变数,家长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,学生也更加难教,但有些年轻教师不是主动发现问题,不是主动改变、以变应变,而是麻木不仁、熟视无睹,且以不变应万变,仍用“满堂灌”和题海战术的“老一套”应付课改和“双减”,导致学生学习负担居高难下,导致学生越来越厌倦, 导致“剧场效应”愈演愈烈,导致家长越来越担心、越来越焦虑、越来越内卷,导致社会对我们越来越不满意。为此,我们应该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,也即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,要看到教育教学面临的危机和挑战,要如履薄冰、居安思危,要创新教育思想,要逆流而上,既倒逼自己提升核心素养,又扬弃教学模式,更要建构活力课堂,尤其要以生为本、立德树人,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,要最大化地挖掘和放大他们的潜能,要帮助他们寻找成长密码,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供最佳服务。六是磨课意识。好课需要打磨,我们要上出好课,先要学会磨课,这是教学的着力点和突破口。可是,当下不少年轻教师还是没有认识到磨课的重要性,还是不肯下功夫磨课,导致有些在课堂上仍然讲不清道不明,有些仍然照本宣科、自说自话,有些仍用多媒体“放电影”……更有甚者,为了提高考分,他们不惜采用“讲义满天飞、考试连轴转”的办法“大水漫灌”,或抢课拖堂,或霸占午休、课外活动等时间用于上课,用无限延长教学时间乃至透支学生的生命去换取所谓的高分,“课内损失课外补”见怪不怪,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变成常态;正是因为恶性循环,导致学生越来越厌学,越来越疲惫,越来越“消极怠工”甚至对抗。而要改变这一切,需要我们不惜一切去磨课,既要用心备课,一课多磨,又要关注上课细节,更要多听课、多评课,多向名师、向师傅、向同行学习,包括跨学科听评课,善于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。至于磨课磨到什么程度才合乎要求?这个问题其实没有“标准答案”,也就是我们既要因人而异、尽力而为,又要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,这是磨课的基本要求和努力方向;如果我们能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,磨课就大功告成了。七是反思意识。所谓反思意识,就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,包括做过的所有事情,要养成复盘和跟进的习惯,无论对错,都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,坚持对的,改进错的,只有这样,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。就像华师大叶澜教授说的那样,“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,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,则有可能成为名师”。从她的谆谆教诲中可以看出,反思比写教案更重要。虽然教案是上课的“蓝本”,但如果我们对教学过程不反思,就难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,更不可能去改进问题,这样问题会越来越多,我们的教学水平也只能“原地打转”,“原地打转”说穿了就是倒退;所以,我们要边教边思,边思边改,边改边新,推陈出新,不断进步。八是研究意识。一听到研究,有些年轻教师立马就怂了,认为研究高不可攀、深不可测,认为自己根本不是“研究的料”,也有人认为研究那是专家和名师的“专利”。其实,教育教学本身就是研究,我们的工作就是研究,研究就是对现有的工作的改进和升级;换句话说,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做研究者,应该用研究去发现和破解问题,用研究去探索规律,用研究倒逼自己成长,用研究追求教育教学高质量。当然,基于校情和学情的不同,我们应该做适合自己的研究,做自己能做且能做成的研究,比如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,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,如何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,如何让学困生和所谓的“问题学生”充满自信?需要警惕的是,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实际“另起炉灶”、另搞一套,让研究和教育教学“两张皮”,或为了研究而研究,或为了功利而研究,比如有的教师只为晋升高级职称、评名师等“刚需”做研究,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和名师,所谓的研究也立马停止;有的虽然很会写论文,虽然有很多研究课题,但是他们的上课不是很出色,甚至不及一般教师,这样,学生的学习负担如何,也就可想而知了。由此看来,我们的研究既要“贴地行走”,又要仰望星空;换句话说,我们的研究要基于实践、高于实践和反哺实践,要以问题为导向,以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旨归,把教育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,以研促教,以教促研,既提高我们的研究能力,又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。这种“双赢”之举,才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九是合作意识。当下,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向我们走来,包括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在倒逼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教育思想,尽快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,也就是过去那种“单打独斗”、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早已一去不复返了。作为年轻教师,我们要争做课改的先行者,必须加强合作、“抱团取暖”、资源共享、取长补短、优势互补,才能勇立潮头,才能应对教育教学的不确定性,才能妥善解决家长越来越难处、学生越来越难教等一系列问题,才能支持和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,才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,才能取得教书和育人双丰收。十是成果意识。成果意识就是资源意识,也即我们要有档案意识,要学会知识管理。虽然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有很多不同,但笔者发现,教师有没有这些思想和做法,可能是优秀与否的“分水岭”。比如有些年轻教师曾经上过不少比较成功的公开课,曾经写过几篇有一定价值的课例和教例,曾经编制过不少好的习题,包括撰写过不少班级主题活动方案,以及发表过几篇文章等,但由于他(她)不是有心人,而是“马大哈”,或者说是个“粗人”,这样他(她)不仅没有成果意识,没有把以上这些及时归档和整理,而且丢三落四、边教边丢,等到评职称、评名师需要出具成果的时候,却什么也找不到了,结果懊恼不已、悔之已晚。这些都是当下不少年轻教师的通病。难道几节公开课、几篇课例、几篇文章,几个主题班会课方案,包括编制的习题等“雕虫小技”也算成果?对此,有人可能会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,更有人可能会嗤之以鼻。但笔者想说的是,这些应该属于我们的成果。因为它们是我们躬耕教坛、挥洒汗水所留下的印记,是我们的劳动成果,更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;因为有了它们,我们才能逐步改变自己,才能促使教育教学迭代升级。作为课堂教学的“干活者”,我们完全不用有自卑心理,别以为获奖的课题研究或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文章才是成果,却看不起“自产自销”的“土特产”和“小儿科”;其实,我们只要能留下“读、思、做、写”的痕迹,它们就是成果,或者说是成果的“胚胎”。关键是我们要做有心人,要学会观察、记录、梳理、归类、总结和提炼,对做过的事情包括课堂教学等,要及时反盘和整理,即使是失败的教训,也是可以借鉴的资源,可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。因此,我们要树立成果意识,要加强教育教学的档案管理,尤其要用知识管理的思想,管好、用好各种资源,最大化地发挥它们的作用,这样,我们就能健康成长,就有希望走向好教师的彼岸,就有希望实现教育教学的高质量。(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奉化区教育服务管理中心)校长派投稿邮箱:xzpxzzk@163.com作者丨周建国编辑丨智库君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